人物素描:张天福,中国十大茶叶专家之一,教授级高级农艺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1910年,出生于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,从小聪颖过人,20岁便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农学专业。经历过"九一八"事变,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,在动荡不安的年代,张天福就立志要学农报国。1932年从金陵大学毕业以后的70多年,从事茶叶教育、生产、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,以教育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,开创茶叶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,推动制茶从手工走向机械,被尊称为我国"茶学界泰斗"。
箴言:俭、清、和、静。这是张天福在中华民族提倡的高尚品格和处世哲学中提炼出的"中国茶礼",被茶界广泛推崇。茶尚俭,就是勤俭朴素;茶贵清,就是清正廉明;茶导和,就是和衷共济;茶致静,就是宁静致远。
17日,西湖宾馆贵宾楼内高朋满座、笑声不断,由省农业厅、福建茶人之家主办的张天福百岁华诞庆典在这里举行,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茶人共聚一堂,庆贺茶界泰斗的百岁寿辰。百忙之中,这位百岁老人还为本报正式出版10周年题字祝贺,为福州"添福"。
他是上天赐给茶界的福气
张天福,这个名字在茶界的地位,犹如IT界的比尔·盖茨、相声界的马三立。他对茶界的贡献,就如他的名字一样,是上天赐给茶界的福气。
1935年,张天福创办了福建第一所专门培养茶叶职业技术人才的农校,设置茶叶专业,培养茶叶人才。同时,创办福建省建设厅茶叶改良场,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,开创了茶叶科教合作的先河。
茶场开创伊始,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,在引进日本红茶制作机器的基础上,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揉茶机,结束国人用脚揉茶的历史。此后,相继推出"53"式"54"式揉茶机,开启了现代制茶的先河。
文革期间,被划为"右派"的张天福走遍全省所有的茶区,写下了《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》《龙岩斜背茶调查》《闽西山调查茶》《福建茶史考》等大量有价值的总结、研究材料。
退休后,张天福在大山深处打响了攻克乌龙茶"做青"的科技战,提出了乌龙茶主要品种的做青工艺规程方案,为乌龙茶快速进入机械化、连续化生产提供了依据。
长期从事茶叶工作,练就一身过硬的审评技术,张天福是评茶的绝对权威。但对他而言,评茶是为了帮助茶农发现生产加工中的问题,解决问题。
他首次提出成立纯民间"茶人之家"的设想,倡导、宣传、组织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"茶人之家""茶艺馆""茶苑",为茶人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和交流平台。
"我的一生,永远是学生,愿在有生之年,同大家一起,立足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问题。深入实践,从源头创新,从基础做起。"张天福还是那样淡薄名利。他的眼中只关注着中国茶业的发展,希望中国茶能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。在他身上,那自强不息、无私奉献、开拓进取、崇尚科学的茶人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,成为大家的福气。
他要为福州"添福"
张天福写得一手好字,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他的题字,但见得最多的就是"俭、清、和、静"这4个字。这是晚年的张天福在前人的总结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茶礼,将中国优秀茶文化传统与先进文化结合,提示了茶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。"俭清处世"和"和静待人",也成为张天福的人生写照。
虽已百岁,张天福依然行动自如、精神矍铄、思维敏捷、记忆力惊人。他每天坚持喝茶、坚持练书法、坚持面客、坚持读书,只要身体允许,还会亲自到全国各地的茶区走走看看。
得知本报10周年策划的系列活动"为福州添福",张天福十分感兴趣。既与自己的名字"天福"谐音,又是号召全体福州人身在福中要知福、惜福、爱福、造福,共同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、提高文明水平的公益事业,张天福觉得十分有意义。在百忙之中,张天福提笔写下了"为福州添福"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。他笑着说,这既是为福州"添福",也是对本报的祝贺。
就在17日,由张天福发起的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也成立了。该基金会立足福建、面向全国,以弘扬张天福茶学创新精神,促进茶叶生产、科研、教育与茶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宗旨,奖励在茶叶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优秀茶叶工作者,资助茶叶教育与科技创新研究。基金会基金,主要来源于全国热心茶叶事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自愿捐助,目前基金总数已达280余万元。其中,张天福个人捐资10万元。
副省长叶双瑜出席了17日的庆典。